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

切换分站

当前位置:

教学设计

  • 活动介绍:

    杜牧《赤壁》教学设计

     

    学习内容:人教版八下第25课。

     

    教学设想:

    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诗歌所写的历史事件的资料,了解这件事的大概情况。结合作者当时的情况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     

    学习目标

    1、 理解诗歌的内容,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。

    2、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。

    3、 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。

     

    学习重点: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     

    学习难点: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。

     

    课前预习:

    1、 学习熟读诗歌。

    2、 搜集诗歌中所写历史事件的资料。

    3、 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。

    4、 

    课堂学习:

    一、 学生朗读诗歌,把握好本文的诵读节奏。

    二、 教学新课

    1、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,由学生介绍本诗中所写的历史事件——赤壁之战的大概情况。(写作背景)

   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208)十月的赤壁之战,是对三国鼎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。当时,曹操揣率军号称一百万大军,击败刘表,占领荆州,挥师东南,与孙、刘联军会战赤壁。在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的指挥下,孙刘联军击败曹军,周瑜成了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。

    2、 作者简介

    杜牧(公元803-约852),字牧之,唐京兆万年(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)人。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,历任监察御史,黄州、池州、睦州、湖州等地刺使,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、中书舍人等官。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,后世因称之“杜紫微”、“杜樊川”。

   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,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。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,但由于秉性刚直,屡受排挤,一生仕途不得志,因而晚年纵情声色,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。

    杜牧的诗、赋、古文都负盛名,而以诗的成就最大,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,独树一帜,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。作品有《樊川文集》。

    三、 学生再次朗读本文,强化记忆,要求学生最好能当堂背诵。

    四、 了解诗的内容。

    1、 学生根据课文注释,小组讨论疏通诗句,理解诗意。

    2、 小组交流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。

    五,赏析诗歌

    1、 诗歌大意:

    《赤壁》:诗人来到赤壁,偶然发现一支沉埋在江底泥砂中的断戟,磨洗之后,确认是古战场的遗物。于是触景生情,抒发感慨:当年周瑜抗曹,使用火攻假如不刮东南风,战争的结局又将怎样呢?也许连二乔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吧?

    2、 名句赏析

    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——这两句是议论,也是一种假设,如果天不作美,没有东风相助,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,“二乔”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,深锁铜雀楼,供曹操享用。换言之,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,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,之所以胜了曹操,那是因为老天作美,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。是对周瑜的嘲讽,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。

   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,“东风”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,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。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。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,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,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。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:只要有机遇,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,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。

    3、 作者写作特点赏析

    第一,这一首七绝,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,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。此诗是一首咏史诗,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,“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,写法上纯属议论,对此古今评家均无异议。但诗人对历史故实的议论自有其特色,即用形象议论,而非为抽象评说,如此便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和可感性,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烘染,感到回味无穷。具体说,便是末句写得尤为匠心独运,作者以“铜雀春深锁二乔”这样一个生动场景告示读者,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,那么将会是吴败魏胜,而不是吴胜魏败的结局了。如此下笔,便叫形象性议论,便叫以点带面,以具体写抽象,这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性规律,大凡稍有文学修养的创作家和文论家都深谙于此。

    第二,《赤壁》诗论史手法角度新颖。大凡咏史诗,诗人往往从名胜古迹入手,咏叹物是人非一番,这样的模式沿袭已久,至刘禹锡可谓到达顶峰。后人便难以超越,杜牧不愿再写与“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还过女墙来”或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相同构思诗句,因此他在此诗中转移角度,勇闯新路,以一把折断了的戟头为导引物,先将读者的视线与思维拉回悠远的历史长河中,再去聆听他的一番高论。这便是杜牧的聪明之处,也是他咏史诗高人一筹之处。此诗开端也是独出心裁,与其它咏史诗相比,显得新颖别致。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。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,沉没在水底沙中,经过了六百多年,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,现在被人发现了。经过自己一番磨洗,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,不禁引起了“怀古之幽情”。由这件小小的东西,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,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,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。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。

   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,后两句是感叹,同时也是发表自己的议论,这议论表示了诗人自己的历史观。诗人是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,他不可能象小说家,史学家那样用比较长的篇幅来表现,所以攫取了使战争能够取胜的一个因素——“东风”写入诗中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诗人并不从正面来说周郎如何得到东风帮助取得了胜利,却从反向假设:如果不是在这次大战中的东风,带给了周郎以方便,那么,胜败双方就要易位,历史就将重写。在这首诗里,诗人匠心独运,以“铜雀春深锁二乔”这一形象而生动场景告示读者,形象性的议论,或者叫以点带面的议论,以具体写抽象,这是文艺创作的规律。

    叙事、描写、议论、抒情熔于一炉是本诗的一大特点。这样论史的写法,极具新意,不落俗套。

    诗人在黄州(治所黄冈)任刺史,游览黄冈赤壁后感而作。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是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。不管战场在什么地方,这首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必然无疑的。所以它仍然不失为怀古咏史之千古名作。

    课后作业:

    1、背诵、默写本诗。

    2、自己再找杜牧的另一首咏史诗并作作赏析。

     


  • 备课内容:
    初中语文(人教部编版)
    八年级上学期
    赤壁

共创共案

能力点考核:参考活动参加教师的个案后,完成编写终案
  • 树德中学
  • 主备人刘艳霞
  • 2022-03-30 19:36:52 贡献
赤壁
共1课时
  • 教案
  • 课件
  • 教学反思

所有个案

能力点考核:活动参与人数≥3人;研讨字数≥200字;参与研讨≥3次
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:(署)网出证(湘)字第034号     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-1

已有教学设计初中语文(人教部编版)八年级上学期赤壁